/html/sygx/qzbn/2023-12-25/9626.html
/html/sygx/qzbn/2023-12-25/9625.html
/html/sygx/qzbn/2023-12-25/9624.html
/html/sygx/qzbn/2023-12-25/9623.html
/html/sygx/qzbn/2023-12-25/9622.html
学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团讯 > 学校

书信家国,尺牍情深 ——长江大学“信•荆楚”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发布日期: 2023-08-02 09:19:28
来源:

7月25至29日,长江大学“信·荆楚”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一行奔波1184.7公里前往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麻城市与黄石市大冶市、阳新县开展寻信调研,先后寻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麻城革命纪念馆、各地档案馆、文物局与董必武、王近山等英雄故居地寻觅书信,共计寻得董必武、李先念、周希汉、秦光远、张天伟等革命英雄书信六十余封。
 

图为“信•荆楚”实践队队员参观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
 

图为“信•荆楚”实践队队员参观陈锡联将军纪念馆
 

在英雄足迹中寻忠魂之笺

“信·荆楚”团队一行从荆州出发,先后抵达红安、麻城、大冶、阳新等四地寻觅红色书信。作为著名的将军县、烈士县,红安、麻城、大冶、阳新涌现了无数英雄革命烈士,蕴藏了丰富的红色资源。
 

图为“信•荆楚”实践队队员拜谒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
 

“乃慰牺牲者之灵,随幸存者之愿”,这是周希汉将军的书信内容,是团队成员寻信的初心。在麻城烈士陵园,它真真实实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一种熟悉而又震撼的感觉冲击着每一位团队成员。“这是一个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的人,一个始终甘愿默默耕耘的英雄。”带队老师李敏这样介绍周希汉将军。在纪念馆内,有数叠周希汉将军的书信,我们却只能看到每一叠书信的扉页内容,看着逐渐模糊的字迹,一种可望而不可即、渐行渐远的危机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寻信、解信、传信的初心。
 

图为“信•荆楚”社会实践团队所寻到的周希汉将军手迹
 

“申熙同志对于鄂豫皖苏区的创建与红军的建设都曾有过很大的贡献,对于革命具有很大功绩,终又为了革命光荣牺牲。这种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无限忠心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宝贵品质与伟大精神将永远受到鄂豫皖广大群众以及全国人民的无尚崇敬。”这是王树声将军给蔡申熙烈士妻子的书信,书信内容感人至深,书法作品俊秀有力。阅读这些书信,让人心生崇敬,深受洗礼,又被扑面而来的艺术之美打动。
 

图为“信•荆楚”社会实践团队所寻得的王树声大将给蔡申熙烈士妻子的回信
 

在阳新县博物馆,三封红军小战士的家书让人泪目。三名战士寄出家书不久,就倒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们是儿子,是丈夫,也是兄弟,自从走进红军军营,就时刻准备着为革命献身。这正是“小小阳新,万众一心;要粮有粮,要兵有兵”的历史见证。烈士家书的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家人的爱,对战友的情,更从不同视角透射出峥嵘岁月的革命图景。
 

图为实践队在阳新博物馆所寻得的红军战士陈家和家书
 

英烈的足迹,踏遍湖北内外,沥血天南海北。由于路牌标识不清、地图导航不具体,团队寻找英雄故居的路显得格外艰辛。泛黄的纸张、老旧的桌椅、模糊的墨迹、残缺的茶杯……故居中的一个个小物件记录着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先驱忠勇感天地,擎旗自有后来人。在寻信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一些珍贵信件已经褪色而没有进行及时的电子化保存,一些部门也在向群众广泛征集红色书信,这更让团队成员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在肩。
 

图为已经褪色的石辟澜烈士写给弟弟妹妹的信
 

图为“信•荆楚”实践队访大冶南山头革命纪念馆
 

于馆藏档案中觅尺牍之情

在寻信过程中,各地档案馆、文物局、纪念馆对团队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表示会大力支持团队寻信,促进校馆合作。“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各单位的肯定,极大鼓舞了团队成员继续寻信之旅的决心。在与红安县档案馆副馆长袁宗涛、主任唐永龙的交流中了解到红安县档案馆珍藏了李先念、秦光远、张天伟三位革命英雄的二十余封书信。
 

图为“信•荆楚”实践队队员与红安县档案馆副馆长交流
 

“今日去信,不为别事,只为今后县里来人不要给我带任何东西。买东西是要付钱的,这在党内早有规定,如果不付钱,那是占有别人劳动,这就很不合适了。请以后严格注意一下。”这是李先念主席写给红安县委的亲笔信,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一心为民、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与工作作风。
 

图为实践队在红安县档案馆所寻得的李先念主席给红安县委的书信
 

“要群众做到的,党员自己首先要做到。”伴随着团队成员袁田读信的声音,团队成员将目光聚焦在了秦光远将军的书信内容上。这不仅仅是秦光远高尚人格与纯洁党性修养的写照,团队成员也体悟到了秦光远将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的端正作风与昂扬精神。
 

图为麻城档案馆邓晓珍主任与“信•荆楚”团队分享红色书信资源
 

“我所说变得好些的意思是指,你出力劳动将受人的尊重,你劳动的果实,主要可供你自己享用。”这是董必武主席给外甥张培鑫的书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果实,受人尊重,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对后人的殷殷嘱托与谆谆教诲。
 

图为实践队在红安县博物馆所寻得的董必武主席家书
 

图为“信•荆楚”实践队与阳新县档案馆吴科长交流寻信调研进程
 

国家有号召,湖北有资源,长大学子有行动。循着先烈们的足迹,团队成员在一次次的探访中携手并进,在一封封书信的解读中寻觅初心。此次寻信之旅,团队共计寻得红色书信六十余封,极大充实了团队湖北籍共产党英雄模范书信体量。在一次次书信寻访活动推动红色书信的研究与宣传工作,有助于书信的档案化管理、数字化保护。解锁红色书信背后的历史故事则有助于带动相关革命遗址的建设与宣传,褒扬烈士精神。

据悉,项目团队寻信两载,已奔赴随州、恩施、荆州、潜江、襄阳等地开展寻访活动接续信火,立志从革命先烈的肩膀上接过强国伟业的担子,以红信续写青史,用脚步丈量大地。